聖洗禮、聖餐禮

聖洗禮

   基督教洗禮的原型早在耶穌時代之前數百年已被實踐,例如先知以西結就曾對在巴比倫流亡的上帝子民說話:「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潔淨了。我要潔淨你們,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,棄掉一切的偶像。」(結36:25)洗禮作為一個悔改的標記,目的為從過往中潔淨,得到新的應許。

    而施洗約翰洗禮的特殊之處,即猶太人也需要接受「悔改的洗禮」。他傳達的不僅是一個在外顯的行動,更強調的是內在的轉化,因為人們要接受「聖靈與火」的洗禮。施洗約翰的洗禮,可被視為是從猶太文化轉為基督教內涵的過渡時期。最終顯示耶穌透過聖靈與罪人同在,是舊生命被埋葬而得新生的象徵。

    今天,從美國聖公會1979年公禱書的聖洗禮禮文,我們可以看見「重生」一詞實是洗禮的關鍵字:「天父阿,我們為洗禮的水感謝祢。在這水裏,我們和基督的死一同埋葬。我們也因這水,分享祂的復活。我們經由這水,就靠聖靈得重生現在,我們懇求祢將這水分別為聖,以聖靈的大能叫那些到這裏來的人,都能洗清他們的罪而得重生,永遠享受我們救主耶穌基督復活的新生命。」

    另外,關於嬰孩洗禮的議題,對英格蘭改教者來說,洗禮的重點不在於「年紀」,而在於「承諾」。在嬰孩洗禮中,父母、引薦人和教父母,有責任履行他們在上帝面前所立的莊重誓言,洗禮嬰孩的父母、引薦人和教父母應該先接受教導和洗禮,再傳授給所養育的嬰幼兒,同時教會也有義務要教導人們洗禮的意義和責任。更重要的是,對尚無能力自我認信的嬰孩來說,聖洗禮也是先經驗上帝「恩典」的渠道,而當他們長大成人時,再透過「堅振禮」來做自我信仰的告白。

聖餐禮

    聖餐禮的原型是猶太人逾越節的晚餐,其本身已經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慶祝活動,紀念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奴役的救贖;而這樣的概念到了主耶穌親自設立聖餐的時候,更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於其中。而使徒行傳中記載,在五旬節那天有三千人同時悔改皈依,接受使徒的教訓與團契,並且擘餅與祈禱。在初代教會的聖餐中,這紀念的飲食是可以吃飽的正餐,到後來才發展為和一般團契飲食有所分別的聖禮,保羅也支持這樣以基督為中心的禮儀。

    在新約中的希臘文Eucharist這個字的意思就是「感謝」(Thanksgiving),它是耶穌設立聖餐時所用的原文:「又拿起杯來,祝謝了(Eucharistesas),遞給他們,說:『你們都喝這個』」(太26:27)這也是為什麼聖公會的公禱書使用「感恩聖禮」(The Great Thanksgiving)一詞。而主的晚餐(The Lord’s Supper)一詞則來自哥林多前書1120節,為保羅當時用的術語;Holy communion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ommunio,後來也被教會使用,這些字都可以被翻譯成「聖餐」。

    而聖公會是怎麼理解聖餐的呢?廣義來說,聖公會的宣稱相信所謂的真實臨在(Real presence)的神學,但這句話的意思卻沒有嚴格地被定義,以至於有很大的詮釋空間。能被確定的是,在聖餐中耶穌基督的確會臨在聖餐禮中,但沒有統一的說法會以怎樣的形式臨在,以至於在聖公會裡可能有不同的理解,即使當眾人一同參與在同一個聖餐禮時。

    不同於某些其他基督宗派,只是每月或每年舉行一次聖餐禮,聖公會的教堂幾乎每周都會舉行聖餐崇拜。聖公會教友會定期做聖餐以榮耀基督的受難,慶祝他的復活,並且等候他的再來。因為聖餐禮是邀請所有的信徒,來到基督的身體「教會」這個大家庭中,用我們五種感官(觸、味、嗅、聽和視覺)來參與在這奧妙的聖禮中,而每一位家人都被歡迎參與和重申對耶穌基督的承諾。在聖公會中,所有受洗的人都被歡迎領取聖餐,不分宗派,並且從新生兒到百歲長者都圍繞同一張聖桌參與崇拜。